学习“两弹”精神 践行初心使命
2021年9月26日,电科航电“航U星”二期学员及部分优秀年轻骨干合计27人前往绵阳梓潼“两弹城”学习、参观, 追寻“两弹”研发历程,缅怀、学习“两弹”元勋们无私奉献的爱国与奋斗精神。
大家首先进行了“两弹”精神专题讲座学习,基地老师分别从“两弹一星”研发的重大意义、研发历程的艰苦卓绝对学员们进行了讲解,并对邓稼先生平和贡献作专题介绍,学员们无不被老一辈科学家为建设强大祖国而艰苦奋斗的革命情怀和爱国精神所感动。
随后,在解说员的引领下,大家观看了记录片《原子弹》、“两弹”模型,先后参观了“两弹”历程馆、防空洞、邓稼先故居、王淦昌故居等,仔细聆听了解说员就邓稼先、王淦昌、于敏、程开甲等科学家的生平经历和我国“两弹”事业艰苦发展伟大历程的生动详细介绍,大家对“两弹一星”精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切的体验。
学员们纷纷表示,要继续继承和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踏实工作,勇于攻坚,为祖国的民族航电产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两弹城”简介:
两弹城位于四川省梓潼县,1965年8月三线建设时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内迁梓潼,在此相继完成原子弹、“氢弹”的设计方案,九院旧址被称为“两弹城”,建于60年代后期,占地3000余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是我国继青海原子城之后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总部。1969年院部机关从青海搬迁至此,历经23年,1992年搬离梓潼迁至绵阳科技城。
1965年8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三线建设和“要准备打仗”的部署,决定从青海内迁梓潼。又根据“大分散、小集中、依山傍水扎大营”的原则,将院本部落户于梓潼长卿山,其余各研究所,则分散设于龙门山和剑门山几个县的莽莽群山之中。当时,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科学家王淦昌、朱光亚、于敏、陈能宽、周光召、程开甲、彭桓武、郭永怀、邓稼先等,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怀着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为人民造福的愿望,又为实现“振我国威,扬我军威”的理想,都云集到这里。当时,万余名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初到这莽莽荒野中时,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住房问题。为克服困难,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干打垒”革命精神,自己动手筑土墙、盖草房。科学家们带领一批刚从学校出校的大学生,亦在“卧薪尝胆,忘我攻关”的感召下,白天挑砖、抬瓦搞基地建设,夜晚挑灯夜战学理论、学专业。科学家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甘心当一辈子无名英雄,隐姓埋名,藏匿于深山,废寝忘食的投入“精心研究、精心设计、精心试验、精心制造,力争第一,慎之又慎,万无一失”的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发之中。
他们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靠自己刻苦学习,靠自己反复摸索去掌握尖端技术。他们没有节日,也没有星期天,研究室里的灯光常常从黄昏亮至天明。为一个关键技术,他们在简易手摇计算机上一遍一遍的计算。仅仅用半年时间,就取得了重大理论突破,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事隔不到一年,又研究完成“氢弹”的设计方案。“两弹”的研制成功,从而使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争气弹”。并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的强大阵容,中国的国力和在世界的国际地位也随之而提高,古老的中华民族也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983年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来到长卿山视察九院,见科学家们住在大山沟里,便说:“你们不会寂寞的,当年司马相如就在你们眼前那块石头底下读书嘛!”邓稼先院长回答说:“是啊,七曲山大庙里的文曲星张亚子还在看着我们出成果嘞!”张爱萍将军当即感慨的写了这样一首千古绝唱:“赠九院同志:二十二年难忘情,崎岖道路信踏平。屡建奇功震寰宇,更创奇迹惊鬼神。张爱萍1983年5月20日于长卿山下”。当月副院长陈能宽陪张爱萍将军游七曲山大庙,将军又信笔写《清平乐·游七曲山赠陈能宽同志》一词,词云:“劫后相见,兴来游古殿,晋柏宋鼎细细看,同行无不赞叹。七曲石陀盘桓,脚下潼水九湾,满眼丰收美景,巴山却话草原。张爱萍1983年5月15日”,1990年九院院部迁绵阳后,在梓潼长卿山西麓的九院旧址“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居,张爱萍将军住过的“将军楼”以及科学家们住过的“科学家楼”均原貌保留。这些都是对人们进行艰苦奋斗、拼搏不息教育的好基地,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以上内容摘自搜狗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