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11月8日在珠海开幕。作为航展主办单位之一,中国电科35部大型实装产品、485款前沿产品,63款产品首次参展。立足军工电子主力军、网信事业国家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三大定位”,围绕电子装备、网信体系、产业基础、网络安全“四大板块”,分设室内、室外两大展区,首次设置网信体系指挥大厅,首次设立前沿专题展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航展上电科的“高精尖”!
“无人特工”:无人机测控与情报处理的结合
一架无人机,就像一个训练有素的“特工”,飞过山地、丘陵等复杂地形,拥有一双“火眼金睛”,精确收集所看到的一切,并通过机上的强大“大脑”,对情报数据进行智能处理……
这个看得清、辨得明的“无人特工”,就是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在本届中国航展上推出的“无界”无人机综合信息系统。这款集无人测控、情报处理功能于一体的无人机综合信息系统,具有网络化、智能化、高韧性三大优势,是更好应对战场复杂多变情况的“战场利器”。
据技术人员介绍,“无界”既可实现多机、网络化测控,也可实现电磁、图像等情报数据的智能处理;能够形成战场态势的敏捷感知、即时共享,也能构建区域乃至国家级的空基ISR(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nd Reconnaissance,情报、监视、侦察)核心体系。
无人机测控方面,“无界”提供视距、超视距双模网络化测控,可抗山地、丘陵等复杂地形带来的传输影响,抗干扰、抗截获能力突出。无人机卫星通信链路,通过业界最严苛的ESVA标准认证,具备入网欧星资源能力。
情报处理方面,“无界”提供敏捷、灵活的情报数据处理,可交叉提示、跨域交接被跟踪的高价值目标。任务规划与情报处理的动态闭环,足以应作战环境的复杂多变、联合作战的多信息支援需求。
“无界”无人机综合信息系统实现单站多机、多站协同、多机动态组网,支持同时在线的用户数更多,支持大规模、高频次、多类型、网络化协同作战,实现侦察、情报、指控、打击等体系合作,形成广域战场覆盖。
“无界”无人机综合信息系统还有一颗聪慧的“大脑”,可以实现全源目标识别、聚类,支持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分析,支持目标活动规律、异常事件预警,实现无人机侦察情报融入地区/国家级的战术、战略情报体系,形成战场态势“一张图”。
“无界”无人机综合信息系统还具备极高韧性,通过射频隐身和智能天线等技术,支持电磁感知与频率自适应,满足高烈度、强对抗的遂行任务,实现复杂电磁环境中的侦察监视,形成战场前突作战。
“无界”的网络化、智能化能力,还可在“广域搜索、重点区域监视、危险区域协同打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无人机快速预警:“神眸”分布式低空防护系统
中国电科推出的“神眸”分布式低空防护系统,是一款针对城市、边防、要地防护等场景下需求的反无系统,创新采用分布式、网络化、智能化、无人化等技术,实现对无人机的快速预警,准确识别和高效处置能力。
作为能够快速发现和拦截无人机目标的“反无多面手”, “神眸”分布式低空防护系统有哪些独特之处?据电科莱斯、28所的产品专家介绍:“我们采用分布式网格化探测理念,将雷达、光电、电子侦测等各类传感器体系化应用,有效解决强地物杂波、复杂电磁环境、城市楼宇遮蔽及探测盲区造成的发现难、识别难、跟踪难、处置难等难题,配合电子干扰、导航诱骗等打击手段,实现对来袭目标的快速发现,精准识别以及高效处置,保障重点区域低空安全。”
“神眸”系统从根本上解决复杂环境下集群目标的快速发现与定位,实现多场景下中低空态势的全面掌握,在军民领域市场广阔。
“神眸”系统具备五大核心优势,助力多场景下的反无体系能力有效构建。 一是通过多手段快速自主引导,具备多方向、多目标应对能力;二是基于动态联盟的自协同等算法模型,有效屏蔽环境遮蔽影响;三是实现从目标发现、识别、告警到跟踪全流程无人值守;四是通过TBD检测跟踪等技术,突破单装性能极限;五是可根据防护面积灵活配署站点数量,新增节点快速入网,自适应构建低空探测体系。
它是形态多样的“战场适应大师”。“神眸”系统具有固定式、机动式、便携式、一体式等多种形态,可以满足野外要地定点防护、城市环境临机布设、跨域机动伴随等多种场景下作战需求,支撑各类场景下反无能力的快速生成。
它是分布式部署的“组网倍增器”。“神眸”系统分布式组网部署,提供不大于10秒的发现能力,三站形成约12公里的等效探测半径。3套光电与1套低空雷达配合,快速剔除虚假目标,提供180批/分钟的目标发现、识别能力。经国内外多环境下实测,相较于单站布设探测装备,分布式部署能显著提升系统探测精度,发现识别速度和识别准确率。
YLC-16型S波段警戒雷达:立足全新技术的跨代雷达产品
在本届中国航展上,中国电科14所首度展出了全新一代的YLC-16型S波段警戒雷达。该雷达采用全数字、全固态有源相控阵体制设计,主要承担常规及隐身空气动力目标的防警戒任务,可实现空防空管一体化功能。
据了解,YLC-16广泛采用当前最前沿的雷达技术,但绝不是去盲目“堆硬件”,先进技术不仅没有让雷达不稳定成为负担,反而成就雷达极高的可靠性。“YLC-16雷达设计的一个重要使用场景是能够在高山、海岛等艰苦地区实现无人值守,减轻用户负担。它的高可靠性让无人值守成为可能,利用光纤、微波、卫星等传输方式,用户完全可以在千里之外对雷达实现远程遥控。”相关负责人介绍。
YLC-16型雷达是一款立足全新技术的跨代雷达产品,它的外形机具辨识度,完全没有传统雷达上的机柜,非常简约。据介绍,这得益于雷达采用了前沿的芯片化设计和氮化镓技术。YLC-16还用了优异的结构设计,天线和保护罩均可折叠,雷达整车颜值同样在线。
由于YLC-16工作在警戒雷达常用的S波段,既可以用于远程警戒,又可以相对精准的跟踪目标。采用大量先进技术的YLC-16,探测威力更加强大,抗干扰等核心性能更完善,应对战机、巡航导弹、直升机等当下战场的主流目标都不在话下,堪称战场多面手。先进技术的使用让YLC-16在战场之外也能够有广阔的使用空间,如在日常民航的民航空中交通管理中,高性能的YLC-16就能轻松胜任。
第三代半导体:“料”足“芯”强
本届中国航展上,第三代半导体是中国电科展示的重点内容,从材料、装备、芯片、器件到应用的体系化布局,展现了中国电科不断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电科展台上,可以看到碳化硅、砷化镓彻底材料,碳化硅晶片……
据了解,目前,碳化硅作为全球最先进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已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争夺前沿和战略制高点。中国电科以发展碳化硅技术为推进第三代半导体的抓手之一,打造国家电子信息材料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了国内最大的碳化硅材料产业基地。中国电科碳化硅衬底技术水平和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产品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硅外延材料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榜首。
展台上,中国电科通过微波功率模块、微波组件等固态微波器件,展示了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在雷达探测及通信领域的国际先进总体水平。
多年来,中国电科瞄准“强芯健体”持续发力,硕果频结。中国电科牵头制定多项行业标准,统一氮化镓和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品研制及评价体系,提升氮化镓和碳化硅外延片产品自主保障能力。
6英寸碳化硅工艺线持续稳定运行,满足碳化硅二极管、MOSFET订单数量和客户数量快速增长需要。碳化硅MOSFET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服务器电源、电网输变电等领域实现规模应用,数千万只产品有力保障了产业发展。碳化硅MOSFET入选国资委2021年十大国有企业数字技术成果。
此外,中国电科还构建了成套标准三代半导体氮化镓工艺技术体系,成功研发5G毫米波氮化镓器件系列产品,性能及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氮化镓射频芯片等产品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首次实现国产氮化镓功率器件在星载相控阵大批量应用。氮化镓微波功率器件等产品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20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探测微观世界的“预警机”
本届航展,中国电科电科院带来了20比特国产全自主可控超导量子计算机,已完成系统联试联调工作,20比特是国内先进水平。
量子计算是借助于量子态的叠加和纠缠等特性,在解决某些问题时具有指数级加速效应,拥有超越最强的经典计算机的巨大潜力,预期未来将在生物医药研发、密钥破解、金融分析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中国电科重点研制面向科学研究的自主可控超导量子计算机,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它使用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探索微观量子世界,就像探测微观世界的“预警机”,可以广泛应用于破解密码、金融系统反制、生命健康等领域。
展示样机包括显示控制系统、微波测量系统、稀释制冷机结构件、低温电子器件、20比特超导量子芯片及封装等。20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能够演示验证小规模的典型量子算法,支持图形界面的人机交互编程,为量子计算在生物医药、密码安全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应用探索奠定基础,相关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战鸿”空中应急指挥机:国内首款载人固定翼“空中应急指挥机”
中国电科展厅中,国内首款载人固定翼“空中应急指挥机”“战鸿”惊艳亮相。这款堪称应急救援领域的“空中帅府”,将大大提升应急救援的能力和效率。
据介绍,“战鸿”空中应急指挥机基于“电科造”DA42飞机双发四座平台,搭载指挥机、航空相机、光电、卫星通信等设备,具备空中侦察勘测、空中应急通信、融合指挥调度、空中辅助决策四大功能,承担航空应急救援数字化战场体系的空中骨干节点,可应用于灾害防控的各个阶段,支撑应急救援航空体系建设。
比如,灾情发生后,“战鸿”空中应急指挥机能够第一时间到达现场,通过机上光电获得第一手灾情信息源,利用实时三维建模技术获取第一张三维灾区图。在通信信号未覆盖或通信设施遭到破坏的灾区,通过建立空中基站、中继平台,将灾区受灾信息实时传达至地面救援现场、前端指挥部、应急指挥中心以及其他空中救援力量。同时,可以对地面及空中救援力量进行综合指挥调度,提升各级应急部门辅助决策和救援实战能力。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崔兴毅)